汉字的起源
仓颉造字
汉字的发展历史
(一)甲骨文
(二)金文
(三)战国文字
(四)小篆
(五)隶书
(六)楷书
甲骨文
殷商文字,距今约4000年,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,简称“契文”、“卜辞”、“龟甲文字”、“殷墟文字”。
笔划瘦、细长,为刻写方便,常改曲笔为直笔。仍有较强的图画性。
字体尚未定形,不拘笔画,不拘向背,不论形象。
异字同形,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。
金文
金文始于夏商,盛于西周,延续至秦汉。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,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。
金文,源于甲骨文,代表周朝文字,又称“钟鼎文”。
吉金文字,简称“易吉金”、“择其吉金”
笔划较粗,多繁笔、圆笔。
笔划结构简单,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。
形声字比甲骨文多(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%左右,在金文中占50%左右),异体字比甲骨文少。
战国文字
大篆,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,又称“籀文”、“籀书”。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《史籀篇》第一句:“太史籀书”。
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“六国古文”,主要刻写在简帛、金石、泉布、陶胚、金印上。
因为附着物多样,故以时代命名。
(1)笔划线条化、离图画更远了。
(2)字形复杂化。
(3)异体字多。
小篆
线条化
简单化
定型化: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。如:《说文解字》分540部排列,就是用小篆。
隶书
隶书,在周末已产生于民间。秦时,由于公务繁杂,对文字进行简化非常必要,于是隶书大兴。
“隶书”,又称“左书”,由篆文简化而来。隶书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分界线。它打破了“六书”的传统,奠定了楷书的基础。
使汉字脱离了象形,成了纯粹的符号。
楷书、草书、行书
楷书——又称“正书”、“真书”,萌芽于汉代,兴于魏晋,盛于六朝。晋代称其为“楷书”(取可作楷模之义)。当时的人称之为“今隶”。
草书——秦草难认,没有流传下来。
章草:汉章帝时,史游创制,章帝受之,是以流传。
行书——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,东汉刘德升所创。
汉字的演变,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详情请咨询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。